2025年7月,谷歌DeepMind以24亿美元“收编”AI初创公司Windsurf的核心团队,彻底击碎了OpenAI的收购计划。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硅谷AI人才争夺的疯狂——巨头们不惜砸下数亿美元,只为争夺顶尖人才。Meta、谷歌、苹果、xAI等公司正以“爆破式挖角”改写行业格局,而OpenAI等明星企业则沦为“人才超市”,被对手轮番挖墙脚。
巨头“军备竞赛”:天价合同与闪电挖角
在这场争夺战中,Meta堪称最激进的玩家。2025年6月,Meta重组AI团队,成立“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”,并斥资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近半数股份,将其CEO Alexandr Wang直接任命为Meta首席AI官。此外,Meta还向OpenAI、谷歌等公司的核心研究员开出“4年3亿美元”的天价合同,第一年即可兑现1亿美元股票。
OpenAI成为挖角重灾区。据透露,Meta已挖走至少7名OpenAI顶尖研究员,甚至试图以1亿美元年薪挖走其首席科学家。OpenAI高管愤怒指责Meta“像小偷一样闯进我们家”,而Sam Altman则试图以“使命感”留人,声称“最优秀的员工并未离开”。但现实是,OpenAI不得不为关键员工提供百万美元级留任奖金,并追加股权激励。
谷歌和苹果同样被迫参战。谷歌将部分AI人才的股权行权期从4年缩短至3年,而苹果则因保密文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——其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被Meta以超2亿美元总包挖走,苹果竟未尝试挽留。
华人面孔的“顶级转会市场”
在这场争夺战中,华人研究员成为焦点。Meta挖角的名单中,包括前OpenAI研究员余嘉辉(Jiahui Yu)、常慧文(Huiwen Chang)、任泓宇(Hongyu Ren)等,他们均参与过GPT-4o、Gemini等核心项目。而被Meta以2亿美元挖走的苹果AI负责人彭若明(Ruoming Pang),更是谷歌15年老将,曾主导语音识别和Zanzibar系统的开发。
谷歌招揽的Windsurf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、xAI的5位华人创始成员(如Tony Wu)等,同样展现了华人研究员的超高密度。有调侃称,“AI大战就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对阵在中国的中国人”——据统计,美国顶尖AI研究者中,超三成拥有中国背景。
普通工程师的生存危机
然而,天价合同的背后是残酷的行业分化。巨头们一边为1%的顶尖人才挥金如土,一边大规模裁员优化。Meta近年裁撤数万人,亚马逊、微软也累计削减数万个岗位。微软CEO纳德拉直言,公司30%的代码已由AI生成,工程师需求大幅下降。
普通程序员正面临“被AI取代”的焦虑。尽管资深AI工程师年薪可达150万美元,但传统软件岗位需求萎缩,许多人担忧“AI革了自己的命”。硅谷论坛中,“看着大牛拿天价合同,自己却担心失业”的帖子屡见不鲜。
短期主义与行业重构
这场争夺战折射出硅谷的短期主义——天价合同附带“24小时签字期限”,研究员频繁跳槽以套现身价。而巨头们的策略也愈发极端:要么垄断人才,要么裁撤“冗余”。
当99%的资源流向1%的顶尖人才时,硅谷的AI狂欢或许正孕育着更大的行业断层。未来的赢家不仅是技术领先者,更是那些能平衡人才、成本与伦理的玩家。